返回列表

从鹿晗代言到卖蜂蜜网贷ofo走了一条魔幻现实主义营销之路

时间: 2024-04-13 18:22:41 |   作者: 花生坚果

  尽管创始人戴威无数次否认企业存在危机,但明眼人都知道ofo的危险处境,在互联网寒冬的2018年底,戴威终于在11月的员工大会中松口,“ofo不会倒闭,其他都可能会”。

  北大学生会主席出身的戴威,让ofo的一系列动作充满了学生惯有的乌托邦般的草莽色彩,推广和策略上的高举高打,让ofo小黄车快速崛起又快速陨灭。而戴威本人对公司独立发展理想主义般的坚持,也被资本指为不够成熟。

  虽说是事后观察,但对ofo的营销动作做一次整体复盘,能给我们大家带来不少启发。

  ofo早在2014年便成立项目,创始人团队也都是北大自行车协会的成员,一切都围绕着自行车开始。

  在2014-2015最近一段时间,和许多勇于探索商业模式的公司一样,ofo一直都在寻找对自己最合适的商业模式,在做过一些送自行车等不太靠谱的模式后,2015年他们终于开窍了,决定做共享单车。

  就像facebook起源于哈佛校园,ofo也是从北大人的刷屏开始。2015年夏天,ofo团队写了两篇影响力较大的爆款文,一篇《我们有一个梦想:让北大人随时随地有车骑》圈粉3万,另一篇《这两千名北大人要干一票大的》阅读4万,刷爆北大人的朋友圈。

  这两篇文章算是ofo对外第一次有一定的影响力的营销发声,也确立了共享自行车“最后一公里”的商业路径,有很重要的意义。

  当时ofo的收费标准是,学生收费1小时5毛,非学生1小时1元。这在当时看来说不上是营销手段,只是一种策略选择。很快,ofo在北大火了,并迅速出现在北京其他高校,ofo在2015年底就敲定了不少融资,为未来储备弹药。

  但爆点在2016年底,ofo办了一场城市战略发布会,这也是ofo团队成立以来第一场正式的发布会。

  会上不仅开启了城市战略,推出了新一代小黄车,还进行了品牌层面的包装。让人们认识到,不仅是学生党和运动党骑ofo,普通人骑ofo也是件很潮的事。再加上环境问题非常关注,ofo绿色出行概念也受到大众认可。

  线上方面,ofo发布了三则广告片和KV,虽然内容看上去搞笑得有点尴尬,但确立了ofo的三个主要使用场景:怕堵、赶时间、怕挤。

  2016年底这一波的品牌广告推广,更多的是从给用户洗脑的方向去制作,因为当时共享自行车战役已经开战,ofo一定要通过广告战役确立领导者地位。从后续推广动作来看,这次的饱和宣传更像是在抢占时间点。

  同时,ofo还制作了几张Cinemagraph(局部动态图)海报配合推广。

  线下同样合作不断,从联手麦当劳打造“超级网黄”店,到与魅族合作“良品青年爱骑行”,ofo成为各大品牌眼里的香饽饽。

  值得一提的是,4月份ofo和摩拜还经历过一次公关口水仗,在4月22日摩拜周年庆时,ofo不怀好意地发出一张海报帮摩拜庆生,由此拉开了两家的公关战。

  让人印象非常深刻的推广在2017年6月,《神偷奶爸3》6月30日在国内上映,ofo借此机会获得了环球影业旗下IP小黄人的授权,玩了一把漂亮的跨界合作。

  线下不仅投放了地铁长图海报,还煞费苦心地吧ofo自行车改装成了小黄人模样,可见ofo为了这次IP推广花了重金投入。

  另一方面,ofo最大竞品摩拜在4月被美团收购,不久后摩拜创始团队相继离开,共享自行车的寒冬已来。

  在逐渐退出海外市场的背景下,2018年8月,ofo上线了极具争议的开锁视频广告,用户开锁前需观看5秒钟视频广告,此举严重损害使用者真实的体验而备受网友吐槽。同时,ofo还先后上线了新闻信息流、小游戏等商业化项目。

  事后看,摩拜卖身美团是个不错的结局,而ofo还在为现金苦苦挣扎。那么,ofo的营销错了吗?至少它有一些值得反思的地方,下面讲讲个人想法。

  对于ofo而言,产品永远处于一个集体货架的环境中,也就是说在投放量相差无几的情况下,用户会同时看到ofo和摩拜。

  因此,ofo大多数硬广其实是在给集体货架导流,决策场景中永远是存在ofo与摩拜的选项。可以试想一下,用户看到了ofo的广告想去用体验产品,但却发现ofo旁边有一辆摩拜,用户要再次进行选择。

  也正是集体货架的原因,我们很少看到线下餐饮如星巴克、海底捞、喜茶等品牌做硬广投放,因为商业街区就是一个集体货架,用户在走进商场后依旧有必要进行实时对比选择。

  而对于ofo更残酷一点是,产品质量的对比显而易见,简单触摸对比用户就能感知到二者单车质量的优劣。

  因此ofo想借硬广投放提升转化的方法未必奏效,ofo选择的要不是提升产品质量,即用户在ofo与摩拜正面对比时不被PK掉;要不就是在摩拜未触及到的地点投放,先行收割用户。当然,在当时背景下,这两点执行起来其实也相当有挑战。

  二、品牌推广主线年底ofo第一次线下投放是为了抢占品类制高点,是有意义的,口号“出门就骑ofo”。

  但不到半年,便发布了《城市微风》品牌片,又过一个月开启了鹿晗代言主打“骑时可以更轻松”,再随后,与小黄人、皮卡丘、熊本等IP合作时,骑时更轻松的概念又逐渐丢失。也许是市场变化太快,让ofo没有输出一个延续性的品牌概念,导致对外口径上的混乱。现在看来,ofo推广缺乏清晰的推广主线,而更像是以大量活动节点而进行的脉冲式推广。

  用力方向过多导致力道分散,用户的感知也没办法形成鲜明印象,相比之下,摩拜的科技白领品牌形象感知一直很稳定。

  广告能给ofo带来知名度和流量,但广告一停也许流量就会迅速下跌,因为产品竞争力的问题一直摆在那。

  因此,通常情况下,应该等到行业第一名第二名出现了64分的格局时,再提出品牌升级的营销构想。市场格局尚不明晰时,应该全力以赴提升市场占有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