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列表

徐庶专栏乐鼠-七一网

时间: 2024-02-16 21:15:52 |   作者: 产品中心

  母亲说,龙年新年快到了,该备年货了。每年腊月,我家都要预备丰富的腊肉,尤其是腊猪蹄。风萝卜炖腊猪蹄,是老家重庆市云阳县后叶镇蛤蟆洞人最喜爱的一道菜。

  77岁的母亲笑着对我眨眨眼。我马上理解了:该给厨房旮旯那只老鼠备点年货了。

  家有硕鼠,何乐之有?常常谈及那只鼠,母亲脸上总是显露笑脸,心生爱抚,眼里闪烁着和蔼而温暖的光。它陪同母亲,逗母亲快乐,与母亲心有灵犀。固然,母亲已把它当作了家庭中的一员。

  我看到,母亲手里拿着晾衣棍,在厨房的各个旮旯驱逐。她非常气愤:不好了,家里来了老鼠!

  鼓捣了深夜,也没见老鼠出来,母亲只好悻悻作罢。本来,橱柜最底层直通下水管,老鼠或许藏在下水管道里。

  当母亲静下来,正预备歇息时,老鼠又出来了,从厨房悄然跑到卧室,又从卧室跑到客厅。本来,它是一只饥饿鼠,处处寻食。

  母亲3岁失怙,4岁失恃,自幼依托他人养大,这只不幸的老鼠一下就触动了她的情弦。我模糊看到,母亲眼眶湿润了,她转过身去,用纸擦了擦眼角。

  母亲爱洁净,不喜爱养猫狗。这只鼠,好像成了她的宠物。白日,我坐轻轨跨江去上班,早出晚归,母亲一个人孤零零在家,老鼠好像成了她的同伴。见母亲不损伤它,它便愈加斗胆了,大大方方在客厅跑来跑去,俨然已把自己当作了主人。

  转瞬年关了,母亲快乐地说,老鼠长大了,灰灰的皮裘,长长的尾巴,非常心爱。其实,除了贪吃,它也没损坏家里的物品。

  每年正月廿五晚上是老鼠嫁女节,那晚,蛤蟆洞家家户户都不点灯,咱们坐在堂屋里,一言不发摸黑吃面。不作声,是怕影响老鼠嫁女。

  我8岁那年,父亲因车祸逝世。那些年,家里接近揭不开锅,衣物都被老鼠咬烂了。一天夜里,母亲用烤火炉烤着刚洗的棉衣。次日清晨发现,棉衣被老鼠咬了好几个洞。找不到吃的,被汗水滋润的棉衣有咸味,老鼠却拿来当了美餐。

  那时,家里粮食紧缺,人都不够吃,哪有老鼠的份?所以,母亲想了许多方法斗鼠:养猫、安捕鼠器等。岂料老鼠繁殖快,一窝赶跑了,很快又呈现一窝,闹得一家人鸡犬不宁,不得安定。

  母亲一个人既当爹又当妈,把咱们三个拉扯大。最困难时,母亲走几十里山路去给他人挑煤挣点菲薄的工钱,靠卖咸菜供我上学。

  一次,我病得不轻。母亲白日干农活,天擦黑背我去几里外的赤脚医生那里打针。从岩湾到下坪,没有住户,没有星光,只能摸黑赶路,稍有不小心,便或许坠入山崖。沟沟坎坎的山道上,时而传出一两声凄厉的鸟叫,令人毛骨悚然。母亲深一脚浅一脚,背着我艰难地行走。她费劲地背着我,一边安慰我别怕,一边口里不断想念着什么给自己打气。那一刻,我觉得母亲的背膀好广大,好温暖。

  20世纪80年代末,我以超越云阳师范选取线多分的成果跳出农门,是蛤蟆洞方圆几里第一个农转非的人。拿到选取通知书那天,母亲从后叶邮政所回来,远远地,她在门前河坎上喊我:庶娃子,考上了!那时,她像一个快活的村姑,两只辫子在河坎上飞了起来。

  我也没让母亲绝望,从县城到山城,从教师到报社副总编,从业余写手到专业作家,我不断码字,攒钱给母亲在重庆买了房,买了养老保险,把她从乡村接到城里久居。现在,母亲每月有退休薪酬,过上了充足的小康生活,家里生果、肉食不断,天然也引来了馋嘴的老鼠。

  “春日迟迟,卉木萋萋,仓庚喈喈,采蘩祁祁……”新年将至,窗外,邻家小女正在朗读《诗经》。

  母亲却在静静盘算着年货,天然少不了老鼠的一份。夜里,她总是用一个洁净的盘子,放一些饼干、核桃、瓜子,让老鼠出来吃。

  老鼠好像非常合作,从不捣乱,有时静静地蛰伏在厨房下水管道,有时悄然跑出来,从厨房门缝看了看母亲。

  母亲不知道老鼠喜爱什么口味,她试着投了许多种生果,终究发现,这只老鼠的食欲居然和她差不多,喜爱吃火龙果。所以,母亲每周都要去买火龙果,自己吃一半,给老鼠留一半。看到母亲小心肠把火龙果削成小颗粒的姿态,我就知道,她对那只硕鼠多么上心。

  我百思不得其解。柳宗元有篇寓言,写一个子年出世的人爱鼠,“鼠,子神也,因爱鼠。”《清稗类抄》也有个故事:一人本命肖鼠,不畜猫,见鼠,辄禁人捕。久之,鼠大蕃息,日跳梁收支,不畏人。

  母亲命运崎岖,只上过一年小学,但她好像理解许多道理。她说,把老鼠喂饱了,它就不会去闹他人家了。要善待生命,更不能进城过上好日子就忘了本。

  母亲说,只需她活着,就一向养这只鼠。那一刻,我似乎看到她眼里闪过一丝孤单。我只好默认了,古稀之年的母亲,乐于一只鼠,除此没什么嗜好。

  从恨鼠、斗鼠,到乐鼠,母亲这一生都在和老鼠较劲。这何曾不是一个一般农民从窘迫到殷实,从苦难到美好的人生印象?

  徐庶:今世诗人、散文家,中国作协会员,重庆作协全委会委员,重庆对外经贸学院客座教授,重庆市地质作家协会主席。著《空藤》《骨箫》等4部。参与《诗刊》社第13届“芳华回眸”诗会、鲁迅文学院第29届高研班。著作见《人民文学》《诗刊》《中国作家》《青年文学》《散文选刊》等。著作被译成英语、法语、韩语等多种文字在国内外传达。